2024年3月,★★★“北大讲堂·云冈★★”青年创艺工坊项目启动★★★,该项目将开展舞蹈、影像、数字新媒体、艺术设计★、志愿讲解员五个美育方向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青年学子打造跨专业、跨学科★、跨校际的合作发展平台。
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举行★★,杭侃提出★“关于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分级评估、文化阐释和有序开放的建议”。
杭侃认为★★★,在文旅的火爆中,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基础设施不到位、文化阐释不足等★★★。云冈石窟景区参观人数从2023年的303万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450万人次★★★,高峰时几次被迫停止售票,游客的持续增加给景区运营和文物保护带来压力。
5·18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云冈石窟历史与艺术展”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杭侃希望与该校在考古学、古代史、宗教哲学★、文物保护与修复★★、数字人文等优势学科展开合作。
2024年,山西省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人次★、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6.9%★★★、11.3%★★★。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隰县小西天、应县木塔等景区流量出圈,全国多地都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这也给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2024年12月7日,“芥子纳须弥★★★: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开展,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出席活动。(云冈研究院供图)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2024年末,“芥子纳须弥: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展出★,展览借助数字技术★★,许多展品系首次亮相★★。★★★“云冈艺术能够在台湾佛光山展览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对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杭侃说。
同年8月★★,北京大学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交流实践基地在云冈研究院揭牌★★★,此举将为北京大学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习研究云冈石窟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搭建平台。与此同时★★★,等比例还原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及50余件云冈石窟文物走进郑州博物馆,完成“山河握手”。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
从云冈石窟出发★,沿着北京大学、郑州博物馆★、台湾佛光山,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在过去一年,奔走在传播云冈文化前线。
我初次采访杭侃是在2021年★★★,那一年,他从北京大学来到云冈研究院★★,关于他的第一篇采访报道便刊发在中新社“东西问”栏目——《杭侃:云冈石窟何以体现中外文化交流史》。他引经据典,文稿中洋洋洒洒尽显其学者底蕴,在海内外获较好传播效果。
过去一年,杭侃走进高校推动云冈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展览助力云冈石窟★★“走出去”★,构建云冈国际传播体系。
1910年至1935年间凯发网是什么★★,云冈石窟遭遇佛像盗凿★★,这些流失海外的造像分散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国★★。1929年9月,考古学家常惠只身一人前往云冈石窟调查佛像被盗情况★★★,并将丢失的96颗佛首所在位置用红漆编号,此后学界也将此举命名为“常惠编号”。
2024年7月3日★,山西大同,游客在云冈石窟第20窟前参观★★★。(资料图,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的利用要以保护为前提,实现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因此,建议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分级评估凯发网是什么★,在评估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有序开放,这样才能保证文化遗产的利用在合理范围。此外,应加强各个开放文物点的价值阐释,以遗产价值的系统阐释作为基础,才能在建设文化强国中发挥更大作用。★”杭侃说。
在台湾期间,杭侃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馆长如常法师代表云冈研究院和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共同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备忘录。双方在文化、文物与人才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共同举办特色展览,宣传中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潘峰是常惠的孙女,她在得知爷爷的事迹后,专程来到云冈石窟追寻先辈足迹。在此期间,正在云冈石窟走访调研的杭侃与潘峰偶遇,让那段近百年前的往事变得鲜活★。2024年★★,有关“常惠编号”的历史照片出现在《金石不朽——圆明园与云冈文物寻护纪》展览中,几代文物守护人在云冈石窟“隔空相遇”★★★。
2024年7月,我随同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曾孙女梁周洋一同★★“重走梁林路”★★,我们在云冈石窟与杭侃再次相遇。交谈期间,杭侃还不忘提醒梁周洋,“可以去看一下第38窟★,当年林徽因在那拍过照”★★★。作为美国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理事,梁周洋希望借助WMF的力量与云冈石窟展开国际合作,杭侃对此充满期待,也希望借此扩大中国石窟寺的国际影响力★。(中新社记者 胡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