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之三是捆绑收费。不法贷款中介以“快速审批◆★■”为由,要求消费者在放款前支付所谓的保证金■◆◆◆★★、服务费,或者强制捆绑,要求消费者购买保险、理财产品,满足此条件才能放款。如果消费者没有仔细核对合同条款■★■◆,便较难发现层层加码的隐形费用,更难发现自己的借贷成本已被抬高、借贷资金已被侵蚀◆◆■。
套路之四是不法贷款中介还可能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借此牟取暴利■◆■。在办理贷款的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提交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号、通讯录等敏感数据,这些数据很可能被不法贷款中介倒卖给其他机构,用于电话骚扰、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
“如果遭遇不法贷款中介诈骗,金融消费者要立即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文本等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通过市民服务热线举报■■★◆■■。”上述负责人说◆★★。
★★■★“为此,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牢记★★■‘三核实’‘五拒绝■■★’★◆◆■★,筑牢防线◆★◆■■★,远离不法贷款中介陷阱。”上述负责人说◆★■★◆■。所谓“三核实◆■”,一要核实贷款中介的资质。金融消费者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渠道■■◆◆,查询中介机构的注册信息★◆◆、经营范围,核对其金融资质。二要核实贷款合同◆★■★◆★。金融消费者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重点关注贷款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确保这些内容与实际承诺一致。三要核实放款来源。金融消费者可要求中介说明贷款资金的提供方是否为持牌金融机构,从而避免非正规渠道借贷■■◆。
套路之二是伪造材料、骗取贷款。为了促成交易,部分中介教唆消费者伪造流水、收入证明等材料★◆◆,谎称“包装资质可以提高通过率■◆★”◆■■。这时◆■■◆★★,消费者一旦使用虚假材料申请贷款,不仅将面临被拒贷的风险,还可能涉嫌骗贷◆■■,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个人征信记录也将受影响★★■◆■。
★◆★■■◆“不法贷款中介的常见套路有四种★★★。★◆★◆■”北京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套路之一是虚假承诺,诱导金融消费者签约◆■◆★。具体来看,不法贷款中介往往利用消费者急需资金的心理,谎称其在银行内部有渠道◆★◆★、有关系■★,可以做到“百分之百放款★◆★★★”,诱导消费者签订服务合同并支付高额的中介费、手续费。等到实际放款时,消费者却发现贷款条件与承诺严重不符,甚至可能被拒贷■★◆■◆,既损失了中介费◆★■,又没能获得贷款■★,赔了夫人又折兵■■。
与此同时,金融消费者还要牢记“五拒绝”◆◆★★★★。拒绝签订空白合同或内容模糊的协议,避免事后发生纠纷;拒绝口头承诺,要求中介将关键条款写入书面合同并签字盖章;拒绝向个人账户转账,所有费用必须通过正规渠道支付;拒绝捆绑销售,强制购买无关产品或服务的行为;拒绝泄露隐私★■◆,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定期修改账户密码。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称,近年来■◆■■◆,不法贷款中介活动频发,部分中介机构以■★★★◆“低息快贷”“无条件放款◆◆■◆”为噱头◆★★★◆◆,诱导消费者陷入债务危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此■◆■■■■,金融消费者要提高警惕,远离不法贷款中介,保护自身财产安全。